《Hyundai Kona Hybrid》試駕|省油與樂趣兼備的油電小休旅
隨著SUV市場需求擴大,原本以中型SUV為主力的市場趨勢,開始蔓延到各個級距,其中又以小型SUV的成長最為迅速,短短幾年間各家產品已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銷售量也跟著倍數增加,光是一般國產/進口品牌的小型SUV,去年就繳出將近4萬輛的掛牌數,僅次於中型SUV與中型房車/掀背車。

看好該級距的發展,2018年底Hyundai總代理南陽實業以進口方式發表了首款小休旅Kona,隔年又追加前驅車型將價格壓低至79.9萬元起,然而為了配合原廠倡導的新能源戰略,因應政府規範的耗能與排放標準,南陽實業在去年台北車展即展出Kona Hybrid與Kona Electric,預告Kona將推出油電及電動車型;當中率先上市的Kona Hybrid,上市後除了取代4WD車型成為車系旗艦,同時也點燃了油電小休旅戰火,不排除未來還會有其他對手跟進。
由一般車型衍生的Kona Hybrid,其實外觀差異並不大,只能從前葉子板上的Blue Drive銘牌、尾門右側Hybrid字樣及低風阻設計的16吋雙色輪圈辨識身份,不像Kona Electric有著不同於一般車型的獨特造型。比較可惜的是,考量到售價,Kona Hybrid的頭尾燈仍採用投射式鹵素光源,僅有靠近引擎蓋的日行燈為LED光源,車身周圍的塑料護板則比照網柵式進氣壩採用消光黑塗裝,並提供一般車型所沒有的星銀灰、潟湖藍 (雙色塗裝)兩種專屬車色。
針對內裝區域,Kona Hybrid依舊延續熟悉的設計架構,並透過Red-Line車室套件 (含紅色縫線/安全帶/飾板)、夜幕套件 (含亮黑色車門把手/冷氣飾框/排檔座)、黑色頂篷及皮布混搭的運動化座椅來營造熱血氛圍,最特別的是以節能為訴求的Kona Hybrid居然配有方向盤換檔撥片,反觀運動特質鮮明的1.6T前驅或四驅車型都無福消受,這樣的安排確實有點耐人尋味。
此外,為了讓駕駛能夠隨時掌握油電動力狀態與剩餘電量,Kona Hybrid除了配備油電專屬能源監控儀表,同時中控台上方的7吋觸控螢幕也內建動態能源管理系統,可提供平均油耗、電動馬達功率、能量流等即時資訊;如果引擎處於關閉或運轉發電狀態,車輛單純靠電力驅動,儀表板左側則會出現EV燈號,相對地EV燈號如果熄滅,也就代表著引擎將介入驅動。還記得試駕過程中我們曾依據該燈號來強迫車輛維持在純電行駛狀態,希望能藉此創造出亮眼的油耗成績,不過在走走停停的市區道路,只要重新起步、遇到上坡或需要超車時,礙於電量有限,純電行駛多半都無法持續太久。
即便如此,靠著極端的節能駕駛方式,強忍著右腳的衝動,在Driver Only駕駛獨立空調節能系統與AAF主動進氣調節系統的輔助下,從台北市吉林路到淡水滬尾藝文休閒園區的一路上,歸零後重新統計的平均油耗仍然達到20.9km/L,雖然跟能源局公布的市區油耗26.71km/L還有段差距,但考慮到出發前電量只有一半,車上又坐了三位彪形大漢,這樣的成績其實也算是合理。

▲靠著極端的節能駕駛方式,強忍著右腳的衝動,在電量充足下Kona Hybrid可以跑出相當亮眼的市區油耗。
作為目前價位最高的車型,Kona Hybrid的配備水平雖然是以1.6T勁智型為基準,不過多了一些油電車型專屬配備,如僅供駕駛享用的Driver Only駕駛獨立空調節能系統、可自動開啟或關閉進氣格柵的AAF主動進氣調節系統、低速行駛可發出警示聲效的VESS虛擬引擎聲效系統、長時間未發動會切斷12V電源供應避免發不動的BRS按鍵式喚醒鋰電瓶,同時傳統手煞車也升級成EPB電子手煞車含Auto Hold自動駐車系統。
在Hyundai SmartSence駕駛輔助科技方面,Kona Hybrid則是於原本就有的LDW車道偏移警示、FCW前方撞擊警示、FCA前方主動煞停輔助 (含行人偵測功能)、LKA車道偏移輔助、BCW盲區偵測警示、LCA車道變換後方警示、RCCW後方交通防撞警示和DAW駕駛疲勞警示之外,新增SCC智慧型主動車距維持與LVDA前車駛離提醒,其中SCC智慧型主動車距維持由於內建Stop & Go功能、可隨著前車停止或起步,因此屬於全速域規格,至於未來會不會下放到其他車型?對此南陽實業僅透露請大家拭目以待。
揮別輸出可達177匹、27公斤米的1.6升T-GDi四缸渦輪直噴引擎,Kona Hybrid所搭載的油電複合動力系統其實跟Ioniq Hybrid一樣,主要動力來自於1.6升GDi四缸自然進氣直噴引擎,雖然帳面輸出105匹、15公斤米並不算起眼,但加上輸出功率達43.5匹、17.25公斤米的電動馬達,其最大綜效輸出仍有141匹、27公斤米,車重也控制在1.4噸以內 (1,392公斤),比Ioniq Hybrid少了27公斤。
相較於市面絕大多數油電車款都是透過電子控制的CVT變速箱銜接動力,包含Kona Hybrid、Ioniq Hybrid在內的Hyundai旗下油電車款,則是堅持採用6速DCT雙離合器變速箱,希望在追求環保節能之餘也能保有檔位控制的駕駛樂趣。實際上路感受,在6速DCT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居間傳輸下,Kona Hybrid的起步加速反應頗為輕快,儘管不像1.6T車型讓人感到狂野,但飽滿且線性的動力回饋卻更容易掌握。
當然,如果需要更強勁的力道,可以將排檔桿撥到S檔開啟Sport模式,此時引擎與電動馬達將同步釋放動力,在各個轉速間帶來毫無冷場的加速反應,雖然試駕當天並未進行0-100km/h加速測試,但參考Ioniq Hybrid的實測成績,估計Kona Hybrid應該也有10秒內加速破百的實力。

▲ Kona Hybrid的起步加速反應頗為輕快,儘管不像1.6T車型讓人感到狂野,但飽滿且線性的動力回饋卻更容易掌握。
除了輕快的加速反應,Kona Hybrid的多連桿後懸吊配置也跟1.6T前驅車型的扭力樑結構有所不同,縱使沒有四驅系統加持,不過用力開的時候仍可感受到後軸較為穩定,同時安置於後座底下、不佔用行李廂空間的1.56kWh鋰電池組與供應車電系統的12V電池,也有助於平衡前後配重,唯獨四條Michelin Energy Saver+輪胎為舒適節能取向,不足以應付激烈的操控方式。
隨著國內消費者對於油電或電動車款的接受度越來越高,Kona Hybrid的推出確實可以滿足偏好小休旅、在意油耗的買家,縱使售價跨過百萬元門檻 (前200名車主享有上市優惠價99.9萬元),不過在競爭對手尚未出現之前,Kona Hybrid仍有足夠的發揮空間,接下來就得看產品的宣傳力道,是不是能夠打動消費者的心。

| Hyundai Kona Hybrid | |
| 售價 | 102.9萬元 (上市優惠價99.9萬元) |
| 車長/車寬/車高 (mm) | 4165/1800/1565 |
| 軸距 (mm) | 2600 |
| 車重 (kg) | 1392 |
| 排氣量 (c.c.) | 1580 |
| 引擎型式 | 直列四缸自然進氣直噴 |
| 電池型式 | 1.56kWh鋰電池組 |
| 最大馬力 (ps/rpm) | 105/5700 |
| 最大扭力 (kgm/rpm) | 15/4000 |
| 電動馬達輸出 | 43.5ps |
| 17.25kgm | |
| 最大綜效輸出 | 141ps |
| 27kgm | |
| 引擎傳動 |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
| 變速箱 | 6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
| 懸吊系統 | 前:麥花臣附防傾桿 |
| 後:多連桿附防傾桿 | |
| 煞車系統 | 四輪碟煞 |
| 輪胎尺寸 | 前:205/60 R16 |
| 後:205/60 R16 | |
| 平均油耗 (km/L) | 24.8 |
圖片來源:King Autos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小改款《Skoda Octavia Combi 2.0T 4X4》試駕報導|EA888 AWD 不求快 但很穩!
-

《Audi B10 A5 Avant》試駕報導|帥帥惹人愛 尺碼加大更氣派
-

《J Space》搶攻省油市場 八速自排變速箱功不可沒
-

2025年式《Range Rover Evoque》P250 Dynamic SE 試駕報導|開山闢路 不隨前車腳步
-

《Hyundai Mufasa》試駕報導|空間高機能 行駛低噪音
-

汎德《BMW F70 M135 xDrive》試駕報導|科技感滿點的小鋼砲 五官大滿足
-

小改款Volkswagen Golf 試駕報導:更聰明、更流暢、更有駕駛感的經典進化
-

《Luxgen n7 LR 5人亮點版》試駕報導|變化不大的外觀下 配備更豪華 跑得更穩更遠
率先上市的Kona Hybrid
率先上市的Kona Hybrid
網柵式進氣壩採用消光黑塗裝
下方頭燈仍採用投射式鹵素光源
上下尾燈組均為鹵素光源
前葉子板上的Blue Drive銘牌
低風阻設計的16吋雙色輪圈
內裝延續熟悉的設計架構
三輻式運動方向盤
獨家配備方向盤換檔撥片
皮布混搭的運動化座椅
後座一樣採皮布混搭設計
紅色安全帶搭配紅色縫線
油電專屬能源監控儀表
3.5吋顯示幕可提供能量流資訊
可進行駕駛風格分析
純電行駛狀態下會出現EV燈號
中控台上方的7吋觸控螢幕
內建動態能源管理系統
支援Android Auto與Apple CarPlay
Driver Only駕駛獨立空調節能系統
BRS按鍵式喚醒鋰電瓶
VESS虛擬引擎聲效系統
EPB電子手煞車含Auto Hold自動駐車系統
Kona Hybrid新增SCC智慧型主動車距維持
方向盤右側多了車距調整鍵
以1.6升自然進氣引擎為主的油電動力系統
設有S檔位還能手動換檔的6速雙離合器變速箱
Kona Hybrid採多連桿後懸吊配置
操控表現依舊有一定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