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 G50 Plus Premium》試駕報導|空間大 功能齊全 什麼都有的中庸之道
本次試駕車款為多了要價六萬元Premium套件的G50 Plus七人座廂型車。目前接單價110萬元,但官方尚未透露任何接單中車款的資訊,一切待2025年8月20日的發表會揭開謎底。
MG Taiwan信守一年一新車耕耘台灣市場的承諾,儘管中間出現些波折。今年瞄準七人座以及大空間需求的市場,推出G50 Plus。這台車讓我想到大約20年前風靡一時的Mitsubishi Savrin(或是10幾年前的Toyota Wish),都是外型方正,且沒有側滑門的七人座車款。不過隨著造車工藝進步與消費者購車需求不同,G50 Plus車內外觀看起來更豪華,主被動安全也一次給到位,現在就等2025年8月20日的發表會,看價格能不能再來點驚喜。
Premium套件多數為外觀鍍鉻件,但車頭這些鍍鉻件都是標配。
目前G50 Plus的操作總感覺留一手,之前公布接單價110萬元,卻沒有公布任何車款的規格配備。直到這次的媒體活動,官方提供的媒體試乘車是多了要價6萬元的Premium套件。這就有兩種思路,其一是媒體試乘車的售價是110萬加上6萬元,來到116萬元。另一種是個人覺得比較有機會的調整,110萬接單預的是多了Premium套件的車款,那麼扣掉6萬後就剩下104萬,再來的舊換新5萬補助,就能將車價入手門檻降到百萬內。
Premium套件包含雙前門的迎賓照地燈
Premium套件中的氣氛燈採用投射的方式呈現,看起來就像是渲染般的自然,質感是燈條所無法比擬。
64色可選的車艙氣氛燈也包含在Premium套件中
G50 Plus入手門檻壓到百萬內相當有競爭力(2014年式7人座Mitsubishi Savrin建議售價90.5萬元),成為台灣市場上唯一百萬內車艙空間最大的七人座車型;也是台灣市場上近10年來最划算的選擇,讓對於注重空間的家庭買家,可以用中型休旅車的價格買到7人座廂型車。寫到這邊也不禁感概市場變化的無情,一開始主打高規滿配的MG Taiwan,現在也因應市場趨勢提供配備去蕪存菁、售價更有競爭力的車款。
車尾標配LED尾燈,車尾門下方的橫貫式鍍鉻件為選配。
要價六萬元的Premium套件主要以鍍鉻件為主,包含車門檻飾板、鍍鉻側裙飾條、車尾門下方鍍鉻裝飾;車門上則升級專屬扶手飾板、揚聲器鍍鉻外框,涵蓋中控台與車底板的64色可選氣氛燈,以及要價最貴的第二排兩個獨立式電動調整座椅。換言之,多了Premium套件後,前兩排的座椅都是可電動調整的獨立式座椅。不過,第二排電動座椅的調整的幅度並不如前排大,體積也因為多了電動調整的機構變得較大,其椅背無法完全向前傾倒,對於後廂空間十分講究的買家可能要好好考慮一下。第二排座椅的舒適度倒是沒話講,發泡棉偏硬帶來不錯的支撐性;椅墊長度適中,剛好完美支撐大腿,椅背可以向後傾倒至幾乎平躺,在車上小睡片刻相當適合。
G50 Plus外觀相當方正,車側三條板金摺線勾勒出動感姿態。
不論造車工藝如何提升,廂型車的外型一直都是方方正正的,確保車內七位乘客都能有最寬裕舒適的乘車空間。設計團隊特別在車側以三道板金弧線勾勒出動感姿態,讓他看起來多點活潑,不至於那麼呆板。車身高度剛好1米8,與同級競品相當,沒超過1米9的話要進入多數地下停車場都不是問題;也是因為車身較高,雖然車身腰線較高,但還是有空間容納大片的車窗玻璃,為車艙帶來良好的視野與透光性。
G50 Plus車身離地高度並不高,輕鬆就能跨入車內。
別看它車高1米8感覺很高,實際使用上相當方便,車外許多功能都在身手可及之處。像是離地高度並不高,上下車不會太吃力;電動尾門的開啟角度也沒有想像中大,電尾門開關的位置偏低,使用上相當方便。官方稱,沒有側滑門是為了讓車艙空間更大,傳統的車門結構較簡單其機構所需的空間較小,保養維護上也較側滑門方便。對比一下側滑門車款就會發現,G50 Plus第三排兩側跟前方車門幾乎切齊,B柱之後的第三排空間兩側並沒有特別往內縮,確保第三排橫向空間的運用。
標配17吋雙色多幅式鋁圈。側裙那條鍍鉻件是選配。
電動尾門開關的位置不會太高,使用起來相當方便。
官方稱這輛車是大鯨魚,那車頭鍍鉻飾條所想營造的就是喉腹摺(throat pleats),兩側板金線條象徵的海浪,開在路上就像是乘風破浪的鯨魚。受限於環保法規,目前車廠多數(特別是歐洲車廠)不再使用閃閃發光的鍍鉻飾條,這就讓車頭大量的鍍鉻套件G50開在路上顯得特別醒目。
車頭採用多條橫貫式鍍鉻飾條,帶來寬厚的視覺感受。這個角度去看17吋鋁圈,總感覺小了一點。
全車系標配LED頭燈。日行燈、遠/近光燈及方向燈都是LED光源,但沒有遠/近光燈自動切換功能。
以G50 Plus極具的競爭力的售價來看,你可能會期待車艙會是一場「塑膠盛宴」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坐在前兩排座椅上,車門扶手、中央鞍座扶手等伸手可及之處都是軟質材質包覆,觸感不是特別高級,但手放在上面至少是軟軟舒服的。比較可惜的是,軟質材質運用在車艙上半部,下半部多半是硬塑膠。其中包含駕駛座腿部空間兩側都是硬塑膠,第一排座椅的椅背也是硬塑膠,好處是弄髒了抹布擦一擦就好,但就是腳碰到沒那麼舒服。第三排座椅兩側是硬塑膠可以理解,畢竟那個地方還要考量到載物需求,硬塑膠比較耐磨。
車內採用大量軟質包覆,雙前座伸手可及之處都軟綿綿。
Auto hold用按的,不錯不錯。對了,這台車沒有怠速熄火功能。雙前座提供兩段加熱功能,開關位在座椅內側的中央扶手。
平板式方向盤握感不俗,偏向輕手。中間與兩側多功能按鍵的塑膠感較重。
G50 Plus採用電子式懷檔設計,雙手不用離開方向盤就能掛前後檔,使用起來相當方便。方向盤後面另有換檔撥片。
中央鞍座扶手下方有個寬大的置物空間
車內空調除了可以在中控螢幕上調整外,空調出也獨立出來,但一樣是觸控調整。下方為兩個充電口,左邊用來連接主機兼充電,右邊只能充電。
車艙除了大量使用軟材質之外,另我印象深刻的是車窗玻璃有夠大,包含第三排也給了面積相當大的車窗玻璃,以家用車的標準來看,G50 Plus車艙內的透光性令人相當滿意。試駕車款的第二排座椅是電動調整,其前後滑移的幅度並不是特別多,想要進出第三排座椅還是得藉由第二排座椅中間的通道。
第三排兩側車窗相當大,兩側都有置杯架。第三排冷氣出風口在車頂。
第三排右側扶手除了置杯架外,還多了一個手機充電口。
後排的冷氣出風口都在車頂,第二排的冷氣出風口在把手前方。
後兩排共用一個冷氣調整區,因為是單曲恆溫空調,所以只能調整風量大小。下方為充電口、12V車用電源口以及置物空間。
實際體驗,第三排與第二排的空間可以同時滿足身高180公分的成年男子入座,第三排座椅與車底板間的高度比想像中高,不會有坐矮板凳的感覺。對於學齡前孩童也相當貼心,第三排座椅的左邊還可以安置一張ISOFIX標準的安全座椅,車內最多可安置三張安全座椅(第二排座椅各一張,第三排左側一張),相當適合作為家庭用車。
第三排座椅空間相當寬裕,身高180公分的成年男子入座,膝部空間大約還有半個拳頭大。
第三排座椅左側可以安置一張ISOFIX標準的兒童安全座椅
第二排電動座椅為選配,都可以安裝一張ISOFIX標準的兒童安全座椅。
第二排座椅各有一個桌板,桌板上的圓形是深度不是特別深,也沒有打孔的置杯架。車門版上鍍鉻揚聲器外框為選配。
第二排電動座椅前後滑移的距離有限,進出第三排得由中間通道。
駕駛座的科技配備一應俱全,12.3吋數位儀表畫質還不錯,並提供3種介面,比12.3吋中控螢幕的畫質還要好。中控螢幕上將許多常用功能集中在左側,操作起來相當方便,其中最好用的是直接將車內空調調整到最冷、風量最大的「清涼模式」。車機系統不支援audroid auto,改以投影手機畫面的QDLink代之,好處是將手機畫面投影到中控螢幕上,手機畫面能顯示的東西都可以在中控螢幕上操作,包含瀏覽網頁跟影音串流平台,但就是手機螢幕要一直開著。
數位儀表有三種介面,包含最讓人習慣的雙環指針式。
令人熱血沸騰的中央單圓式介面
最後一個則是科技感十足的多功能介面
中控螢幕首頁右邊集結多項常用功能,使用起來相當便利。中間那台展示車有天窗,但台灣販售的車款都不會有天窗。
環景畫面有四個角度可以切換,畫質一般,足以判斷車外狀況。
大熱天,最好用的功能莫過於將冷氣溫度降到最低、風量開到最大的清涼模式!
全車系標配的電子式後視鏡具備錄影功能,可兼當行車紀錄器使用。
DQLINE是手機投影功能,可以將手機畫面投影在中控螢幕上,但畫面就這麼大了!
既然是投影,想看串流平台也不是問題。
瀏覽網頁也OKAY,還可以在中控螢幕上滑短影音,但是手機的螢幕要一直開著。
後廂標準空間可放入多個登機箱
車內座椅採2+2+3的七人座設定,第三排可乘坐三個人,前兩排為獨立式電動可調座椅。
6/4分離的第三排傾倒後,可帶來更多樣的變化。
G50 Plus採用小排量渦輪引擎,搭配7速雙離合器變速箱,這種組合常見在歐洲車上,但不同的是G50 Plus採用的是四汽缸引擎。這套動力系統也運用在HS 1.5T車款上,輸出同為180匹/29.1公斤米,G50 Plus的輸出沒隨車身尺碼較大而上調。也就是說,它的輸出跟五人座中型休旅車處於差不多的水準。
搭載1.5升四汽缸渦輪引擎,匹配7速雙離合變速箱。
實際上路,G50 Plus初段的動力反映相當靈敏,輕輕一踩就有輕快的起步感。雙離合器的換檔相當快速,檔位間的銜接不拖泥帶水。在市區開起來輕鬆愜意,面對時常走走停停的路況,雙離合器會有典型的微微震動;高速行駛才是雙離合發揮優勢的場景,它變得十分平順,加上車艙出色的隔音效果風切與胎噪聲抑制的相當好,完美契合家庭用車的需求。當重踩油門的再加速時,或是出彎的補油門都會感覺到些許渦輪遲滯,動力湧現的中規中矩,少了剛起步時的那份衝勁。
LV.2的介面相當簡潔。與前車的距離有三段可調,定速最低為30km/h。
LV.2功能在方向盤左邊多功能按鍵操作,操作邏輯簡單好上手。
G50 Plus採用前麥花臣、後扭力樑的懸吊設定。阻尼調校偏向舒適,車身略顯偏軟,但顛簸路面的適應性相當不錯。然而,在高速巡航時, 後排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會略微顛簸 。它在高速公路上的表現尤其出色。對於如此高的車身來說,它非常安靜,幾乎不受風噪的影響。在標配的LV.2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輔助下,舒適的駕駛體驗讓它在長途巡航時表現的令人相當滿意。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Mazda CX-30 20S Retro Sports Edition》試駕報導|結合轎跑和休旅的完美組合
-
小改款《Kia EV6 GT Line》試駕報導|加值不加價 長途跋涉更輕鬆
-
中華車《J Space 5人豪華型》搶先試駕|8AT LV.2 馬力破百!更能滿足家用需求的商用廂車
-
《福斯商旅 ID.Buzz LWB Pro S》試駕報導|動力&置物空間都超充足 滿足七人的純電廂型車
-
2025年式《Range Rover Velar P250 Dynamic SE》試駕報導|車艙更有氣氛的越野休旅車
-
《Mazda CX-60 33T AWD Premium Sport》試駕報導|台灣暢銷的縱置休旅車 直六引擎魅力無法擋
-
《Kia Sportage X-Line 2WD》試駕報導|前衛設計 創新科技 愛家爸爸首選
-
小改款《Ford Kuga Vignale》入門客車版 試駕報導|配備升級半套 足矣! 找不到全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