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門比一比】該選《BMW X3》還是《X1》?同門SAV跨級距較量

「既然都花到200萬元,何不加一點直上X3?」這樣的想法對於正在物色《X1》的朋友,相信多少都曾為此掙扎過,以最新推出的《X1 sDrive20i領航版》為例,其基本售價已經來到207萬元,再加個22萬元便可直上高了一級但為入門車型的《X3 sDrive20i》,預算允許下要如何在兩車之間抉擇?確實有值得比較的空間。
因此,為了幫大家找出差異之處,作為購車前參考的依據,我們特別安排《X1》與《X3》一起加入「同門比一比」的測試行列,但必須說明的是原本計畫商借的《X1 sDrive20i領航版》,由於經銷商沒有現車,只能以《X1 sDrive18i領航版》代替上陣,故動力方面無法跟《X3 sDrive20i》站在同一基準點比較,而配備相較於《X1 sDrive20i領航版》也少了全景式電動天窗、18吋輪圈,這部分還請讀者網友多多包涵。

▲由於經銷商沒有X1 sDrive20i領航版的現車,因此本次測試只能以X1 sDrive18i領航版 (左車)代替上陣,動力無法跟X3 sDrive20i (右車)站在同一基準點比較。
差異一:外觀尺碼與配備
首先從兩車的外觀尺碼開始比較,現行第二代X1不同於前代的跨界風格,改款後反倒轉變為自家定義的SAV運動休旅,也因此車高增長到1,598mm,車寬也放大至1,821mm,但車長及軸距分別縮短為4,439mm、2,670mm,整體格局屬於C-segment級距範疇;而設定在D-segment級距範疇的X3,車身尺碼同樣在改款後大幅成長,包括車長延伸到4,708mm、車寬增加為1,891mm、車高攀升至1,676mm,軸距更是大幅拉長到2,864mm,比起X1明顯大上許多,但能不能反應在車室空間上、繼續與X1拉開差距,結果仍需實際測量才知道。
| 車身尺碼數據 | ||
| 車款 | X1 | X3 |
| 車長 (mm) | 4439 | 4708 |
| 車寬 (mm) | 1821 | 1891 |
| 車高 (mm) | 1598 | 1676 |
| 軸距 (mm) | 2670 | 2864 |
| 前輪距 (mm) | 1561 | 1620 |
| 後輪距 (mm) | 1562 | 1636 |
除了車身尺碼不同外,外觀上也可以發現X1與X3雖然都配備LED頭燈,但轉向時X1僅能靠著轉向輔助燈來擴展照明範圍,而X3則是使用能跟轉向連動的主動式轉向頭燈,不過遠光燈輔助系統在X1上為標配、X3上為選配,且X1的前霧燈為鹵素燈泡,X3的前霧燈為LED型式,尾燈組也只有X3為全LED設計。
其他外觀配備上的差異還包括X1 sDrive20i領航版將全景式電動天窗列為標配,X3 sDrive20i則多了可投影在地面上的迎賓光毯,另外雖然兩車均配置18吋輪圈,但X3 sDrive20i的輪胎規格為225/60 R18,比起X1 sDrive20i領航版的225/50 R18顯得比較厚一點,使得輪圈在視覺上的放大效果有所落差。
差異二:乘坐與行李廂空間
看完外觀後接著來測量車室空間,坦白說原本以為X3占了尺碼優勢,空間項目應該能取得絕對的領先,但調整好前座位置之後再到後座進行測量,卻發現X1無論是後座膝部距離、後座椅面距車頂高度均與X3相差無幾,甚至後座地板到車頂的高度還多了4公分,表示X1的後座著坐點較高,使得小腿可以稍微往後擺,有利於在軸距有限的條件下將膝部空間最大化,不過相對筆挺的坐姿也會犧牲掉一些乘坐舒適性,因此原廠特別為X1的後座加入椅背角度可調、前後滑移機能,藉此來彌補乘坐舒適性。
即便如此,X3受惠於車寬在後座椅面最大寬度及後座最大寬度 (即橫向空間)上仍保有優勢,後座椅面的剪裁設計也比較適合中央乘客乘坐,同時後座出風口也多了獨立的溫度/風量控制面板,整體乘坐舒適性仍是略勝一籌。
| 後座空間測量數據 | ||
| 車款 | X1 | X3 |
| 後座頭部空間 (cm) | 10.5 | 10.5 |
| 後座膝部空間 (cm) | 22.5 | 22 |
| 後座椅面長度 (cm) | 42.5 | 43.5 |
| 後座椅面最大寬度 (cm) | 125 | 127.5 |
| 後座椅面距車頂高度 (cm) | 98.5 | 98.5 |
| 後座椅面距地板高度 (cm) | 39.5 | 36.5 |
| 後座地板距車頂高度 (cm) | 128 | 124 |
| 後座最大寬度 (cm) | 146 | 150 |
行李廂空間部分,就原廠所公布的數據,X1在標準5人乘坐狀態下行李廂容量為505公升,後座打平後最大可擴充至1,550公升,而X3在標準5人乘坐狀態下行李廂容量為550公升,後座打平後最大可擴充至1,600公升,不過實際測量可發現X3的行李廂不管是深度、高度或是開口寬度都明顯優於X1,而行李廂最大寬度雖然輸給X1的130公分,但由於兩側較為平整因此最窄仍有109.5公分。
| 行李廂空間測量數據 | ||
| 車款 | X1 | X3 |
| 標準容量 (L) | 505 | 550 |
| 行李廂深度 (cm) | 86 | 93.5 |
| 後座傾倒最大深度 (cm) | 173 | 180 |
| 行李廂最大寬度 (cm) | 130 | 120.5 |
| 行李廂最小寬度 (cm) | 100 | 109.5 |
| 行李廂高度 (cm) | 73.5 | 78 |
| 行李廂開口距地高度 (cm) | 71 | 71 |
| 行李廂開口寬度 (cm) | 102.5 | 118 |
| 行李廂開口高度 (cm) | 84 | 87 |
| 行李廂把手距地高度 (cm) | 190.5 | 189 |
至於空間以外的便利機能,X1及X3除了統一標配電動啟閉尾門,後椅背分離也都採用4:2:4比例,且都能從後廂兩側拉柄進行快速傾倒,並於底板下方規劃另一處收納空間,其中X3還可以將捲簾式行李廂障板放置於此,同時底板上設有滑軌方便安裝固定網等行李管理工具,週邊的掛鉤、拉把設計也比較精緻,展現出更加貼心的一面。
差異三:內裝鋪陳與配備
或許是定位與產品世代較新的緣故,X3在內裝鋪陳上無論設計或用料,都能讓人深刻感受到與X1之間的落差,即便是入門車型也還是能印證「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包括儀表板由8.8吋液晶螢幕組成,周圍按鍵均以霧銀鍍鉻點綴,加上試駕車選用M款多功能真皮方向盤 (加價1.5萬元),優異的握感跟質感同樣帶來加分作用。
然而比較可惜的是,X3 sDrive20i的中控螢幕仍維持6.5吋無觸控規格,搭配圖像化介面設計的iDrive 6.0多媒體系統,顯示上確實不若10.25吋完整,反觀X1車系進入到2019年式之後已經全車系升級8.8吋觸控螢幕,並附上iDrvie手寫觸控旋鈕、可提供路線導引資訊的抬頭顯示器、功能更齊全的原廠智能衛星導航系統,智慧互聯駕駛部分也多了旅程諮詢秘書及即時路況資訊兩項服務。
不過在駕駛輔助科技上,X3 sDrive20i可就扳回一城,不僅提供可偵測行人的主動防撞輔助、盲點偵測警示、車道偏離警示、後方車流警示、後方防追撞警示、停車後方防撞輔助等功能,同時還將內含主動車距定速控制、主動車道維持輔助、壅塞交通輔助、車側防撞輔助、前方車流警示、路口車流防撞輔助、閃避轉向輔助的智慧駕駛輔助套件直接列為標準配備,比起僅有主動防撞輔助系統 (含行人偵側)、車道偏離警示及駕駛注意力輔助功能的X1 sDrive20i領航版,更能享受到完整的安全防護與駕駛輔助機能。
差異四:動態操控感受
探討動態操控之前,必須重申當天商借的X1為搭載1.5升三缸渦輪汽油引擎的sDrive18i車型,而非搭載2.0升四缸渦輪汽油引擎的sDrive20i車型,因此動力部分只能透過數據整理來分析與X3 sDrive20i之間的差異,無法以實際試駕的方式來闡述心得。
| 動力規格數據 | ||
| 車款 | X1 sDrive20i | X3 sDrive20i |
| 引擎型式 | 2.0升四缸渦輪直噴 | 2.0升四缸渦輪直噴 |
| 最大馬力 | 192hp/5000rpm | 184hp/5000rpm |
| 最大扭力 | 28.6kgm/1350rpm | 28.6kgm/1350rpm |
| 變速箱 | 7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 8速手自排 |
| 傳動方式 | 前輪驅動 | 後輪驅動 |
| 懸吊系統 | 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 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
| 煞車系統 | 四輪碟煞 | 四輪碟煞 |
| 輪胎尺寸 | 225/50 R18 | 225/60 R18 |
| 車重 | 1485kg | 1660kg |
| 平均油耗 | 14.3km/L | 12.9km/L |
基本上X1 sDrive20i與X3 sDrive20i所搭載的引擎都為B48系列的2.0升四缸渦輪汽油引擎,但為了配合驅動方式,前者引擎採橫置擺放,後者則採縱置擺放,且前者的最大輸出為192匹、28.6公斤米,後者為184匹、29.6公斤米,但峰值轉速都一樣。此外,2017年5月之後生產的X1 sDrive20i,其變速箱均由8速手自排換成7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而X3 sDrive20i在更新為2019年式之後亦取消四輪驅動配置,改為單純的後輪驅動,這些改變同樣是兩車之間的不同之處。
雖然礙於車型無法實際比較X1 sDrive20i與X3 sDrive20i的加速實力,但回想先前試駕X1 sDrive20i M Sport的感受,其實可以發現X1 sDrive20i在車重少了175公斤的基礎下,全油門起步時的加速力道較為明顯,甚至還會產生前輪拉扯的扭力轉向現象,相較之下X3 sDrive20i儘管卸下四驅結構的負擔,但全油門起步時的加速力道稍微偏向溫和,不會有太過激情的表現,但也有一定的水準,這一點可以從原廠公布的0-100km/h加速成績 (X1 sDrive20i:7.6秒、X3 sDrive20i:8.2秒)得到印證。

▲X3 sDrive20i雖然卸下四驅結構的負擔,但全油門起步時的加速力道稍微偏向溫和,0-100km/h加速成績則為8.2秒。
而操控方面,拜CLAR (Cluster Architecture)模組化底盤結構與後驅配置所賜,X3 sDrive20i儘管車重仍達到1,660公斤、車身重心也較高,但進入彎道後的受控程度與穩定性顯然非前驅設定的X1 sDrive20i所能比擬,行經不平路面或壓過坑洞時也能讓人感受到處理方式比較細膩、舒適,加上車室隔音有感進化,行路品質依舊優於X1 sDrive20i。

▲X3 sDrive20i儘管車重仍達到1,660公斤、車身重心也較高,但進入彎道後的受控程度與穩定性顯然非前驅設定的X1 sDrive20i所能比擬。
預算仍是首要考量
分析完上述差異,不難發現X1 sDrive20i領航版在調整配備之後,確實在同級中增添不少產品競爭力,但如果要跟同門不同級距的X3 sDrive20i相比,縱使動力規格相仿,但在質感表現、空間管理、安全科技及操控感受上仍有段差距,因此不在乎22萬元價差、少了全景式電動天窗及8.8吋觸控螢幕的話,不妨選擇直上X3 sDrive20i,當然想要退而求其次、省下預算的話,開價183萬元的X1 sDrive18i領航版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源:King Autos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2026年式《Toyota Corolla Cross GR Sport》試駕報導|運動化點綴 舒適性提升超有感
-

《Mercedes-AMG E 53 HYBRID 4MATIC+》試駕報導|油電雙棲!最貼近商務與家用的AMG
-

小改款《Kia EV6 GT Line》試駕報導|加值不加價 長途跋涉更輕鬆
-

《Toyota GR Yaris AT》試駕報導|解放左腳 人車極限溝通再進化
-

中華車《J Space 5人豪華型》搶先試駕|8AT LV.2 馬力破百!更能滿足家用需求的商用廂車
-

《Audi Q6 e-tron》試駕報導|800V架構加持 舒適好開 滿滿科技感
-

《Volkswagen ID.5 Pro S》試駕報導|在台首款斜背跑旅車 按摩椅好舒服 越開越爽快
-

《BMW G45 X3 M50》試駕報導|科技支援下 更有操駕樂趣 全新奶茶車色 讓性能車展現陰柔的一面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純電《BMW M3》預計採4馬達布局 將帶來前所未有的駕馭樂趣
-

小改款《BMW iX xDrive45 M Sport》試駕報導|豪華車艙愛不釋手 續航&輸出同步提升
-

純電《BMW M3》四馬達布局 目標馬力破千匹 BMW M 開發主管:值得等待!
-

有好有壞|BMW M3未來還會有燃油版 慘痛代價是這個
-

BMW 220 GranCoupe M Racing Edition預售189萬 5月28日正式上市
-

全新《BMW iX3》9月德國發表 車系編成搶先看 斜背X4有望以電動車重返市場
-

2025年1月購車優惠|BMW電動車銷售再創高峰 穩坐台灣冠軍寶座|指定車型可享最高3年不限里程免費充電
-

汎德《BMW F70 M135 xDrive》試駕報導|科技感滿點的小鋼砲 五官大滿足

X1 sDrive18i領航版
X1 sDrive18i領航版
X1 sDrive18i領航版
X3 sDrive20i
X3 sDrive20i
X3 sDrive20i
X1配備LED頭燈與鹵素前霧燈
X3配備LED頭燈與LED前霧燈
X1前座空間
X1後座空間(滑移到最後)
乘坐表現(示範者身高171公分)
X3前座空間
X3後座空間
乘坐表現(示範者身高171公分)
X1行李廂空間(標準)
X1行李廂空間(後座打平)
底板下收納空間
X3行李廂空間(標準)
X3行李廂空間(後座打平)
底板下收納空間(可放置障板)
X1內裝鋪陳
三輻式方向盤造型
高對比儀錶板
8.8吋觸控螢幕含原廠智能衛星導航系統
X3內裝鋪陳
M款三輻式方向盤(需選配)
8.8吋全液晶儀錶板
6.5吋中控螢幕
X1僅有主動防撞輔助系統、車道偏離警示及駕駛注意力輔助功能
X3標配含主動車距定速控制、主動車道維持輔助在內的智慧駕駛輔助套件
X1搭載的2.0升四缸渦輪汽油引擎為橫置擺放
X3搭載的2.0升四缸渦輪汽油引擎為縱置擺放
X1配置7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
X3配置8速手自排變速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