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良善、但難推行 《交通部》鼓勵業者自發性公佈車輛撞擊測試結果
圖片來源:Euro NCAP
對於日前民眾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議,國產車在上市前,需強制公開ARTC的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的議題,《交通部》今日正式對外做出回應,代表交通部回應的李昭賢專門委員表示:「網友們的想法是立意良善的,但就車輛撞擊測試強制公佈受測成績的,目前全球沒有任何國家是強制公佈的,因此要在國內執行相當困難」。
先前《國王車訊》也針對這項議題向車迷們 分析 ,由於車輛中心(ARTC)為一財團法人,也非交通部所管轄,車輛業者委託ARTC進行車輛撞擊測試均為付費制,因此ARTC也無權公佈客戶們的車輛受測資訊,這方面,交通部同樣沒有權利要求公開,因為於法無據,這就是現況。
▼代表交通部對外回應的李昭賢專委表示,因全球目前沒有國家立法強制車商公佈車輛撞擊測試成績,因此交通部傾向鼓勵國內汽車業者自發性地公佈自家車輛安全性的測試結果,這會是較為可行的方式。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對此,交通部官方表示,他們將鼓勵國內業者「自發性」地公佈自家車輛的測試結果,但以汽車業者的角度出發,這些數據資料都是付錢委託ARTC測試的,這些資訊本來就是私有,為什麼得公佈?
由於國內較知名例如歐盟的Euro NCAP、或美國的IIHS等皆屬民間第三方機構,除非我們也能有一個類似NCAP這樣獨立的新車安全評價機構,但很現實地,要成立這樣的機構,在軟硬體的建置上就是得花錢,而在商言商,誰會願意為台灣這樣小規模的市場成立NCAP制度?
李專委表示,如果要讓交通部來養一個獨立的財團法人,這開銷也是相當可觀的,而據所述,一款車型要完成獨立完整的撞擊測試,粗估車廠至少要提供四輛車供測試,而測試的花費至少也要新臺幣2,000萬元以上,要交通部用納稅人的錢來進行車輛撞擊測試,這恐怕也會有爭議。
▼政府要求的法規,與第三方單位追求車輛完善的安全性,這兩者間的出發點就不同了,這也是為何Euro NCAP的測試會更加嚴謹,且測試項目更多、更複雜。不過回歸市場面討論,台灣這麼小的市場,有誰會願意為車輛安全砸大錢建立NCAP制度呢?
圖片來源:Euro NCAP
圖片來源:Euro NCAP
自民國97年起開始生產的小客車,在國內均得符合車輛安全檢測基準第45項的「側方碰撞乘員保護」、與46項的「前方碰撞乘員保護」,因此路上可見的新式小型車,基本上都是通過了才有辦法上路,只是這樣的標準當然與Euro NCAP、IIHS等第三方單位所制定的標準差很多,因為政府法規的「要求」,與NCAP制度所追求車輛安全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
根據交通部官方資訊,今年1月6日與11日兩天已邀請提案人、及相關單位就國內是否推動NCAP制度,並建置完整檢測能量進行研議,經評估後「並無迫切需要」,而車輛安審中心(VSCC)每年都會固定兩次審視聯合國UN/ECE的車輛安全法規發展,並與交通部檢討所涉及的相關交通法令,至於車輛撞擊測試成績是否公佈?交通部認為請業者自發性地公佈,會是較可行的做法。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鴻海》法說會|Model B年中量產 會是Luxgen n5嗎?!進軍海外市場 與日本車廠近期簽約 Model C新增北美產線
-
《鴻華先進》法說會|Model B預計2025年Q2上市 明年進軍日本&美國市場
-
大電池《Luxgen n7》接單倒數 NEDC續航超過700公里|換上三元鋰電池 或是 繼續使用磷酸鐵?!
-
德國馬牌推出兩款創新輪胎UltraContact UX7 SUV全能均衡胎與ExtremeContact XC7氣密靜音旗艦胎
-
Taste by Lexus x茶禪華 融合日本匠心與中華饌藝之美,LEXUS邀您品鑑車主限定三星饗宴
-
S680不夠看了!《賓士》在台註冊S900等多個商標
-
《Volvo XC40 Recharge》折23萬元的優惠可能倒數中 後繼車款EX40近來動作頻頻
-
Audi 2025 春遊總動員 健檢活動開跑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汽車週邊|台灣米其林五連霸「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金獎 再獲「科技賦能獎」開創 AI 浪潮下的職場新風貌
-
《MF GHOST》13號車Honda Civic Type R解析
-
召回一次不夠!台灣《Porsche Taycan》仍有火燒車風險 擴大召回2,104輛
-
美國二手車價格再攀升,BMW 4 Series領漲成為最熱門二手選擇
-
禮品禮盒|花好月圓中秋禮盒「Sugarfina」限量登場! 圓滿中秋幸福時光,傳遞佳節最甜蜜的心意
-
鴻海Q2營收創新高 Model B預計第四季上市
-
時尚潮流|「 OWNDAYS 視角・ON AIR 特輯」9m88 空降 Dream Plaza,演繹 AIR 輕韌時尚
-
Ford Mustang GTD Liquid Carbon 登場 碳纖維裸露演繹最激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