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C-HR》車系正式投產 台灣已在出口名單之列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位於土耳其Sakarya的TMMT生產線(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Turkey),日前迎接首輛市售《Toyota C-HR》量產車下線,C-HR車系成為Toyota第八款於歐洲現地投產的市售車系,同時也是其中繼Yaris、Auris車系後,第三款提供有hybrid油電複合動力的車款。在C-HR車系投產前,TMMT則有量產歐規Corolla、及Verso車系。
▼Toyota C-HR車系在正式投產前,TMMT生產線也新聘約2,000名的人力,以應付該產線所增加的產能需求。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在C-HR車系投產後,TMMT生產線的年產能,將從每年約15萬輛新車提升至28萬輛,而TMMT自1994年成立至今,Toyota更已在此投資逾3.5億歐元的資金。為迎接C-HR車系的加入,TMMT已先行招募約2,000名全新正職雇員,目前Sakarya產線這邊已擁有約5,000名的員工。
TMMT生產線所量產的新車,約有80%均輸出銷往歐洲國家,而除了歐洲市場之外,全新C-HR車系也將出口美國、加拿大、台灣、模里西斯(Mauritius)、與南非等國家。
▼在歐洲地區市場,Toyota仍將以搭載2ZR-FXE四缸引擎的C-HR 1.8升hybrid車型為銷售主力。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對Toyota來說,C-HR車系也是一輛「歐洲車」,不只因為其生產基地位於歐洲,包括其搭載的1.8升hybrid動力系統,也是由位在英國北威爾斯的Deeside引擎生產線所供應,Toyota在該引擎生產線的現代化更新也投資逾710萬英鎊的資金。此外,位於波蘭Walbrzych的TMMP生產線(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Poland),則負責供應C-HR 1.2升渦輪汽油車型的手排變速箱,而自2018年起,TMMP也將開始投產C-HR 1.8升油電車型的傳動系統。
▼國內市場部份,和泰汽車將單一導入搭載8NR-FTS 1.2升downsizing turbo引擎的C-HR渦輪汽油車型。(圖為1.2 AWD四驅車型)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構成C-HR車系的絕大多數零組件也均來自於歐洲,在135家的供應商中,有134家總部均位於歐洲,其中71家則直接位於土耳其境內。在C-HR車系正式投產後,Toyota品牌於歐洲地區銷售的新車,將有超過75%均為歐洲現地投產的車型。
台灣市場部份,根據《國王車訊》所掌握的資訊,Toyota C-HR車系將於2017年第一季發表上市,而國內將僅有單一8NR-FTS 1.2升四缸渦輪汽油引擎的配置。

圖片來源:Toyota Motor Europe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馬來西亞推出 Mazda 3 1.5L 入門版,配備超齊全,售價僅約 83 萬元台幣!
-

Honda FL5 Type R退出歐洲市場|只賣3年多 不敵排放法規
-

Mazda CX-5確定將搭載Skyactiv-Z新引擎
-

發表前看光光!大改款《Hyundai Venue》就像迷你版palisade 車內升級雙螢幕 續用傳統手煞車
-

老車狂吼|MAZDA RX-7最後車型:Spirit R
-

迷你Prius!小改款《Toyota Aqua》平均油耗30km/l以上 升級電子手煞車
-

Toyota承諾將會持續做出好玩的燃油車
-

外媒曝《Volkwagen》重整車系 電動車ID.5率先停產 Porsche Cayenne雙生車也砍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Toyota Previa 傳出復活計劃!老車迷的共同回憶要回來了
-

《Toyota Corolla Cross Nasu Edition》化身茄子越野車 展現品牌戶外冒險精神
-

和泰《Toyota Prius PHEV》新增兩項RAV4沒有的功能 售價不變
-

Toyota和泰汽車正式導入全新Land Cruiser,限量100台搶先預選登錄開跑
-

《Toyota》再蓋日本工廠 日本第17座工廠預計2030年啟用
-

Toyota 傳將復活 Starlet!GR Starlet 明年登場、2026 年投入拉力
-

豐田章男二次訪台 傳遞GR賽車文化精神 和泰Toyota GAZOO Racing Corolla Cup 2025 統規賽落幕
-

Toyota RAV4 GR Sport 驚現桃園機場 新世代大改款導入台灣仍待觀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