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a Romeo Stelvio Intensa》試駕報導|輕身構造好殺彎 意式熱情四驅車
Alfa Romeo Stelvio休旅車。其名稱取自義大利斯泰爾維奧山口,一條以48個髮夾彎聞名的山路,可見得原廠對於Stelvio休旅車的操控性能相當有自信,無疑就是為殺彎而生。本次試駕為高階Intensa車款,建議售價258.9萬元起。
儘管目前車廠與市場都將重點放在科技配備,但總有幾輛經典車的出現(或消失)在市場引發廣泛討論。繼俗稱買V6引擎送車殼的Infiniti Q50 3.0T退場引發議後,Alfa Romeo睽違18年,在寶嘉聯合的代理下再次回歸台灣市場,其首波新車Giulia與Stelvio「回到未來」,再次點燃台灣消費者對車輛本質專注的目光。或多或少可以在他們車上看到「時光凍結」的痕跡,但技術已臻成熟的車輛,無須過多花俏妝點,本質上就很吸引人。吸引人的還有寶嘉聯合的誠意,開出優於同級對手的售價與保固,性能轎車Giulia QV 28輛的配額在短短4天內售罄,相信雙車也能在市場開出紅盤,為Alfa Romeo在台灣打穩根基。
也許是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太過出名,說道Alfa Romeo愛快羅密歐,大家下意識浮現腦海的定是茱麗葉(即Giulia)轎車。不過這次抽籤運氣更好,抽到的是相同基底打造,更符合家用需求的Stelvio休旅車。其名稱取自義大利斯泰爾維奧山口,一條以48個髮夾彎聞名的山路,可見得原廠對於Stelvio休旅車的操控性能相當有自信,無疑就是為殺彎而生。在台灣市場上,
Stelvio提供雙車型,本次試駕的是多了電子懸吊、CDC底盤主控系統、限滑差速器,以及20吋鋁圈等專屬配備的頂規Intensa車款,建議售價258.9萬元起,較入門車款多了30萬元,動力則是全車系統一搭載2.0升四缸渦輪引擎,匹配ZF八速手自排變速箱,輸出皆為280匹/40.8公斤米。
車頭感應器位在右側氣壩
要說時光凍結的痕跡,就屬車頭廠徽。目前不少車廠都將採用改為扁平式,並將其與車頭感應器合而為一,車頭廠徽在視覺上更大更醒目。但Stelvio則跟進這股潮流,車頭廠徽還是立體的,且面積較小。不過這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不適合。以Stelvio車頭整體協調來看,它的廠徽大的剛剛好,鑲嵌在車頭經典不敗的盾型水箱護罩上方。下方兩側氣壩中,右側則多了車頭感應器。
Alfa Romeo Stelvio車長4686mm、車寬1903mm、車高1654mm。車重1815公斤,軸距2818mm。
總代理導入的是最新歐規車型,試駕的Intensa車款更是海外在近期年式更新後推出的最新車款。也就因為如此,2022年小改款後新增的LED矩陣式頭燈在台灣市場列為全車系標配。大燈內部光源的日行燈兼序列式方向燈改為三個倒L型排列,辨識度相當高,是分辨小改款與否最快的依據。分辨頂規車款最快的方式是車外後視鏡,其外殼多了象徵義大利國旗的綠白紅貼紙。足下看起來有點像煮麵爐的五環鋁圈也是品牌經典設計,在頂規Intensa車型上為20吋,落地胎尺碼統一255/45 R20。
車頭三個倒L日行燈相當具有辨識度
整輛車看起來中規中矩,車身上沒有過多浮誇的線條修飾,看起來相當圓潤討喜。這邊還是要說一下,Stelvio是目前少數廠徽使用雙色以上的休旅車,看著看著注意力都被綠色的蛇給吸引。車尾亦同,目光都專注在綠色蛇蛇上,回神後才發現它雙邊雙出圓形尾管的管徑還真不小,為整輛車增添不少跑格氣息。Stelvio也許是還來不及跟上當下蔚為潮流的橫貫式尾燈,同樣是LED燈條,Stelvio尾燈看起來就像猛蛇的利牙,燈光昏暗下辨識度相當高。
車內布局看似精簡,但用料相當大方。中控台上採用真皮包覆,看了爽,觸感更是一流。也許是跟其他競品晚了一個世代的關係,車艙內的科技配備既熟悉又陌生,也保留大量實體按鍵,整體來說相當容易上手。8吋控螢幕大的剛剛好,跟中控台完全融為一體;車機功能也相當齊全;12.3吋數位儀表是該車系小改款後新增的配備,畫質相當細膩,比中控螢幕的畫質好太多,如果兩者畫質可以併肩(看是要中控螢幕畫質提升或是數位儀表畫質下降),那在視覺感受上會更加舒服。試駕的高階Intensa車款,其音響升級由14隻揚聲器所構成的harman/kardon音響系統,最大輸出高達900W,讓車艙有著絕佳的聽覺體驗。
中控螢幕大小剛剛好,八吋不算大,但還是可以同時呈現多項資訊。
淺望式12.3吋數位儀表,畫質相當清晰,並提供指針雙環樣式介面。
D、N、A為運動、一般與節能模式,在運動模式下按下中間圓形按鍵,可以切換懸吊阻尼軟硬。最大個旋鈕是用來調整中控螢幕。
好久不見!大雞腿排檔桿。膩了蓮花指換檔嗎?大雞腿真的爽!
冷氣調整區為實體按鍵,下方兩個為杯架。
倒車顯影畫質一般,並有導車線讓你更好抓距離。
中控螢幕只有簡體中文跟英文可以選。
駕駛座的坐姿偏低,方向盤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儀表板的判讀,手動的腿托讓座椅更快地支撐著大腿,乘坐品質相當不錯,要是有通風功能會更好。後排腿部空間約2個拳頭,頭部空間因其斜背的設計而感到壓迫感稍重。為了放置碳纖維傳動軸,中間地板因隆起而較高,比較適合身材嬌小的乘客。後廂容積介於525到1,600公升間,並配有電動後尾門,對於家庭用車來說相當足夠。比較要注意的是尾廂左側的重低音揚聲器,貨物記得固定好才不會去壓到它的喇叭罩。
全車系雙前座椅具備12向電動調整含駕駛座3組記憶裝置
雙前座頭枕都有廠徽刺繡
Stelvio難能可貴的是車身架構大量採用鋁合金材質打造,加上僅7公斤的碳纖維傳動軸,且又沒有太多華而不實的配備,在操控方面有絕對的輕盈優勢。它所使用的4輪驅動系統是以後輪驅動為主,基本上只要不是行駛在太險峻的道路,動力都是由後軸提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套四輪驅動系統比較像是為救險而生,適時地將最多50%的動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傳送到前軸,以維持車身動態。
全車系統一搭載2.0升四缸渦輪引擎,匹配ZF八速手自排變速箱,採用以後驅為主的四輪驅動系統。寶嘉聯合只導入高輸出車款,輸出為280匹/40.8公斤米,極速230km/h,零百加速5.7秒。
說是四輪驅動,實際上多以後輪驅動為主。必要時刻會將動力分配給前軸(最多50%),以維持車身姿態。
正因如此,同樣車身前後配重50比50,Stelvio給人一種靈活的駕駛感受,不同於德系競品的沉穩。方向盤轉向手感偏向輕盈,彎道中的車頭指向性十分精準,,CDC底盤主控系統精準的控制所需的扭力、煞車等,讓車身姿態更為穩定,面對任何彎道都給予十足的信心攻克。
此外,頂規車款才有的SDC電子式主動懸吊系統,即便車輛在運動模式下,也可以將懸吊阻尼調正為軟一點,當車輛行經不平路段時,帶來較為貼地的車身姿態。以家用休旅車的角度來看,提供三種個性鮮明的駕駛模式,正好都能應付各種不同用車場景。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小改款《Kia Carnival Signature》試駕報導|29萬的Premium Plus套件 讓座艙升級頭等艙
-
小改款《Toyota Corolla Cross》油電旗艦試駕報導|本質好 舊系統稍加強化就跟得上時代
-
小改款《Skoda Octavia Combi 2.0T 4X4》試駕報導|EA888 AWD 不求快 但很穩!
-
大改款《Sokda Superb Combi Sportplus》試駕報導|「穩」武 雙全 空間&質感大進化
-
大改款《Volkswagen Tiguan》試駕報導|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家用很可以 性能大提升
-
汎德《BMW F70 M135 xDrive》試駕報導|科技感滿點的小鋼砲 五官大滿足
-
《Kia Sportage X-Line 2WD》試駕報導|前衛設計 創新科技 愛家爸爸首選
-
二次小改《Volvo XC90 B5 Plus》試駕報導|兼具舒適與科技的大型休旅車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Alfa Romeo Giulia Quadrifoglio Carbonio Edition》澳洲限量推出僅20部
-
合作深化《Alfa Romeo》與《Maserati》之後將共同研發新車
-
Alfa Romeo正在犧牲跑車靈魂,靠 SUV 維生?
-
後驅性能轎車《Alfa Romeo Giulia Quadrifoglio》488.9萬元起 僅28輛|法拉利引擎技術支援 零百3.9秒
-
爭奪北美車壇最高榮譽 2018年度《北美年度風雲車》決選名單出爐
-
《Fiat 500 Giannini》植入《Alfa Romeo 4C》動力系統化身超級鋼砲
-
再戰綠色地獄 《Lamborghini》計畫以《Urus》拿下「最速SUV」頭銜
-
告別倒數《Alfa Romeo Giulietta》確認交棒品牌入門SUV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