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開車抗熱作戰(六)《金屬膜》vs《陶瓷膜》/《頂級隔熱紙》科技戰
▲頂級隔熱紙最大市場與最嚴苛的挑戰在於「高透明度+高隔熱率」這一環,台灣目前沒有嚴格執法,所以沒有頂級隔熱紙的絕對需求,純粹車主自我要求。
圖片來源:V-Kool隔熱紙
相信多數消費者看過許多隔熱紙品牌、型號、透光率、總隔熱率、紅外線阻絕率…等資訊與數據之後,最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金屬膜好?還是陶瓷膜優?慶幸的是金屬膜和陶瓷膜不像「老鼠和老虎」一樣會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基本上這是二種不同材料、不同技術、不同原理的隔熱膜。從總隔熱率、紅外線阻絕或折射率來看,二者似乎不相上下;論及最頂尖的產品,金屬膜有稍微領先的趨勢,但落差大約只有5%以內。差異看似微乎其微、性能好似伯仲之間,但實際用起來,「金屬膜」真的利害!尤其是豔陽下在高速公路長時間行駛,此刻就能深刻體會金屬膜的隔熱威力。
相關系列報導:
夏日開車抗熱大作戰(一)選錯顏色像烤箱!白車還是最吃香! 夏日開車抗熱作戰(二)隔熱紙品牌數十個、型號百百種、組合千千樣! 夏日開車抗熱作戰(三)挑選《隔熱紙》越貴越好?《業務三寶》其實不差! 夏日開車抗熱作戰(四)那些車主必須、一定、非得貼高檔《隔熱紙》? 夏日開車抗熱作戰(五)不可不知2.5萬元《頂級隔熱紙》到底貴在哪?▲隔熱紙製造業並非高科技,但是量產情況下要保有穩定可靠的品質,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選擇大品牌的產品,比較不會貼到廠商賤價流出的NG品,或是庫存很久的古董貼!
圖片來源:舒熱佳隔熱紙
稀有金屬 奈米陶瓷
寫在文前,目前高檔的金屬膜,幾乎都會使用稀有、昂貴的金屬或金屬化合物,就算廠商真的只有使用「鋁」或「不鏽鋼」而已,但是為了行銷,還有和其他廠商抗衡,文宣上還是要標「貴金屬」或「稀有金屬」等字眼,只要測試數據漂亮、到底用什麼材質誰知道?且金屬及相關化合物何其多,「稀有」自我定義者更多!但消費者不可能拿隔熱紙去分析,真的去分析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確實結果,所以隔熱紙好壞看成分不如看實際效果。
陶瓷膜也是同樣的道理,效果要好當然要使用奈米材料,如果廠商使用微米材料就能達到同樣效果,這就是本事與技術,但文宣上當然還是要寫「奈米科技」以免被對手反將一軍,省下的錢默默地放自己口袋就行。總而言之,拼命講自家產品好、不如秀出「奈米」二字更屌!所以之後的敘述,就不再寫稀有金屬膜、奈米陶瓷膜這麼複雜的字句,反正…你知道的…
▲隔熱紙對於折射、吸收、再輻射等現象之示意圖,金屬膜折射率高、陶瓷膜吸收率好,雖然都能阻絕紅外線,但是日照一小時後的隔熱效果立馬見真章。
圖片來源:西曬達人隔熱紙
決戰光明頂
上一篇談到頂級隔熱紙的最終決戰聖地在於「光明頂」,光明頂就是「高透光率+頂級隔熱」的意思,技術關鍵在於「放過可見光、抵擋紅外線」,基本科技演進至今概略有金屬膜、陶瓷膜二種。但不管是什麼材質,對於紅外線的物理反應分為折射、吸收二種,折射就是把熱能散到空氣或其他介質,吸收當然就是囤積在隔熱紙與玻璃上囉,當然,吸收部分不可能把熱能一直累積在玻璃與隔熱紙上,這二樣東西又沒有練過吸星大法!因此蓄熱後的反應就是「再輻射」與「空氣對流」以及少部分的傳導現象把熱能釋放出去,有的向車內、有的向車外。至於熱能傳遞現象究竟是向車內多還是車外多?此時就要看內外溫度差異與氣流速度等狀況,如果汽車處於靜止狀態並開啟冷氣,車室當然會吸收比較多的熱能。
明白「折射、吸收、再輻射、對流」等基本現象後,接下來各種疑惑就容易解釋,透光率要高、隔熱效果要好,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直接把紅外線通通折射出去」,省去吸收、再輻射等變因,這就是金屬膜的強項!犀利的材質配合一流的濺射加工技術,可以透過大部分的可見光、折射大部分的紅外線,雖然說目前沒有一種材質可以100%折射紅外線,再加上紅外線波段非常廣,目前的科技要達到高透光+紅外線全波段折射率90%以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還是會有吸收與再輻射等現象,但比例相對低。因此如果只討論哪一種隔熱紙的隔熱效果最好,沒錯,金屬膜優於陶瓷膜!在大太陽下開車三、四個小時,就能清楚感受到金屬膜「高紅外線折射率」的優點與威力,當然車內還是要開空調,車輛最好是在高速行進狀態,否則「全車盡載黃金甲」一樣熱到中暑送醫院!
但是看官方數據,陶瓷膜的紅外線阻絕率非常高!都是97%、98%、99%這麼優秀的數據!沒錯,這就是陶瓷膜「折射+吸收」二合一的威力,紅外線部分折射、部分吸收,就像網路笑話:感冒用斯斯配「三支雨傘標」一起吞下去,不幸斷氣感冒好的最快!當然,陶瓷膜不至於會讓人斷氣或心跳停止,而且單純用儀器測試,雙效合一的陶瓷膜,「紅外線阻絕率」通常比金屬膜的「紅外線折射率」更高!但是考量吸收後還藉由再輻射與對流方式散熱,此時陶瓷膜就會敗陣下來!為何國際窗膜協會要進行太陽能總隔熱率測試認證,就是為了要檢視紅外線、可見光、折射、吸收、再輻射、對流…所有物理現象反應過後的最終隔熱效果。
▲高效能陶瓷膜隔熱紙容易出現右方的藍霧現象,因此JEC隔熱紙主攻高隔熱+高清晰度前擋隔熱紙,提升行車安全性。
圖片來源:JEC隔熱紙
金屬、陶瓷 各有利弊
但不幸的是,陶瓷膜對於紅外線與可見光的反應乃是吸收大於折射,如果沒有良好的內外散熱輔助,也就是車內冷氣夠強勁、車外對流夠激烈,依然無法克服玻璃發燙的問題。某位車主如果全車都貼陶瓷膜隔熱紙,從地下室剛開出車庫大門時,即便日正當頭,乘客並不會感受到陽光的炙熱。之後在大太陽下曬了半小時、一小時,一旦玻璃開始發燙,此時就會漸漸感受到「隔熱紙不給力」的問題!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疾駛,還能藉著空氣對流散熱,玻璃不容易發燙,此情況下使用陶瓷膜隔熱紙是OK的。相反地,若是在市區塞車再加上日正中午、萬里無雲、氣溫逼近40度,此時當然是金屬膜隔熱紙最讚!
可惜,金屬膜隔熱紙有二大缺點,其一是金屬氧化後的隔熱衰退與透光率下降疑慮,簡單說就是隔熱效果與清晰度每況愈下;其二是金屬膜對於電子訊號會有屏蔽效應,不只是導航系統收不到GPS訊號,連手機訊號也會變差甚至收不到,至於e-Tag就只能貼車外。沒錯,如果金屬膜隔熱紙所向無敵,那麼陶瓷膜就不用出來混了!沒錯,對於上述二大問題,陶瓷膜相對輕微許多。
然而陶瓷膜也有自身的缺點,如某些紅外線阻絕率優異的材質,會出現嚴重的藍霧與白霧現象,看起來一片藍色或灰色朦朧美,會影響行車視線。為了杜絕此一問題,3M、舒熱佳、FSK、琥珀…等知名品牌紛紛研究出特殊的深色陶瓷材質,有效降低藍霧、白霧、內反光問題,但缺點是紅外線的吸收比例遠高於折射率,吸熱問題明顯,不利於長時間曝曬。關於隔熱紙系列報導,一開始就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一種完美的隔熱紙」就是這個原因,經常發生「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的問題,有一好、二好,往往達不到第三好!
前擋陶瓷 +車身金屬
金屬膜、陶瓷膜看似各有利弊、各擁山頭,但是二者如果來個合作無間,那麼各方面的效果絕對可以滿足多數人的需求,目前的趨勢就是前擋風玻璃採用陶瓷膜、車身與後擋風玻璃採用金屬膜,既不會屏蔽GPS與手機訊號(後座乘客訊號稍弱但不會收不到),e-Tag也可以貼在車內延長壽命,至於隔熱效果當然不差。雖然說玻璃面積偏大的前擋風玻璃貼的是陶瓷膜隔熱紙,但是車輛在行進時,前擋的撞風效應比其他車窗更好,除非是在靜止或塞車狀態,否則散熱方面並沒有疑慮。
只是有一類車主最好是「全車使用金屬膜隔熱紙」,而且顏色不適合太淺、總隔熱率越高越好,那就是車輛經常停在室外的苦主,能將越多的可見光、紫外線折射出去,車內溫度就越不容易上升,內裝就越不容易老化,開車上路時車內降溫速度也越快。至於金屬膜擋電子訊號問題怎辦?其實可以使用「GPS訊號強波器」,價格千元出頭就買得到,至於手機訊號雖然會衰減,但不至於完全收不到,許多非常怕熱的車主都是這樣搞,如果您也有同樣的「症頭」可以參考看看。下回將分析隔熱紙的透光率該如何選擇與搭配。
圖片來源:V-Kool、舒熱佳、JEC 官方網站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醜車巡禮《Citroen Ami》60年前原來長這樣!
-
2022《Subaru SUYA Club》大會師號召車友齊聚一堂 全台唯一大改款《WRX》落地改驚豔全場
-
專題報導|關於《Porsche 911》的越野奇想曲 就想弄得全身髒兮兮
-
國民女神︱陳蘊予《金莎Mimi》與《Mercedes-Benz EQS 450+》的午後邂逅
-
經典車特輯︱《Mazda Autozam AZ-1》問世30週年 這款最接近超跑的K-Car小車是個美麗的錯誤?
-
亞太規 DNGA是什麼?|淺論《Toyota》東南亞市場的小車布局
-
戰況分析︱《Hyundai Santa Fe》加入戰局 200萬內《6人座SUV》形成三強割據
-
來得好不如來得巧 《Hyundai Custo》不只接下Odyssey市場空缺,還可能重振國產MPV人氣?
-
百萬喜美對決百萬馬三?《Honda Civic》油電掀背車售價預估與規格比較
-
等不到大改款《Toyota Sienta》 那改採TNGA-C底盤的大改款《Innova》可以期待嗎?
-
大改款《Hyundai Kona》韓國率先發表 沿用1.6渦輪引擎跟1.6油電動力、全面提供N Line版本
-
原廠運動化套件上身 《Honda》發表Type R風格的《Civic e:HEV》改裝作品 《ZR-V e:HEV》同步換裝
-
日規大改款《Subaru Impreza》加裝STI套件首度現身 確定比照《Crosstrek》搭載2.0油電動力
-
從鼻孔變成暴牙|《BMW》全新車頭飾板專利 裡頭大有玄機
-
成本便宜歐洲車約台幣32萬|《中國電動車》價好品質優 贏得歐洲人青睞 市佔率節節攀高
-
SYM國民車系全面一級油耗 『尚省油擱有力』
-
《Lexus RZ450e》預計今年在台上市 先來看看官方怎麼改
-
《Suzuki Jimny》真的推出五門長軸版 沿用1.5 NA引擎、後座跟行李廂空間加大
-
續航仍是謎|《Sony》攜《Honda》推出全新電動車品牌《AFEELA》 採用高通晶片 與Epic Games合作 預計2025年北美上市
-
新世代《Nissan X-Trail e-Power》只賣e-4orce電子四驅車款 國產油車積極規劃中
-
最IN時尚的黑熊守護 ŠKODA KAROQ 變身稻草藝術
-
削價引反彈 |中國《Tesla Model 3》售價創新低 老車主抗議維權 官方不理會
-
揹負轉子引擎重生使命|《Mazda MX-30 R-EV》1/13 比利時車展亮相
-
美國《Tesla》無預警降價《Model Y》降幅最高達20% 歐洲市場也開始掀起降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