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參議員提案開放高速公路無限速車道

1181人看過

近日,美國加州一位參議員John M. W. Moorlach提出一項草案,希望在行政區內的高速公路擴建兩個車道,並且將最內線的兩條車道劃為無限速車道。為了瞭解這個草案背後的提案原因,美國當地汽車媒體Road & Track致電該名參議員,希望他能夠說明提出這個草案的想法和動機。藉著這個機會,台灣的讀者或許也可以思考,台灣的用路環境是否存在太多不合理的速限規定。

參議員Moorlach說明,會提出這項草案,主要是因為當地確實有擴增車道的需求,另外,在有了充分車道之下,將會是導入德國Autobahn無限速概念的好機會,同時他也表示加州有著非常深厚的汽車文化,如果能夠有無限速車道讓性能優異的車輛偶爾伸展肌肉也不失為一個德政。

▲提出無限速草案的加州參議員John M. W. Moorlach

當然,每當「無限速」被提起,伴隨而來的就是對於這個概念安全方面的質疑。這位參議員表示在經過一些資料收集之後,可以得到德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死率比美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死率還要低的結果,證實了安全性和限速與否並沒有百分百的關聯性。Moorlach認為,現在市面上的車輛要應付當前的速限已經綽綽有餘,就算再更快一些也不會有問題,而當你用高於當前速限的速度行駛時,也會需要更多的專注力,你不會想要邊開車邊講電話,你會本能地注意周遭車況,如果後方有車追上、閃大燈、鳴喇叭,那麼就讓出車道讓後車通過,這不是什麼很難的駕駛概念。而Moorlach認為,如果有更多人能夠專心、謹慎又享受地駕車,即便速度提升,相信交通事故率會因此而下降。

  • 美國加州參議員提案開放高速公路無限速車道因為良好的駕駛習慣和禮儀,德國許多高速公路即使兩線道也相當通順
  • 美國加州參議員提案開放高速公路無限速車道因為良好的駕駛習慣和禮儀,德國許多高速公路即使兩線道也相當通順

但是參議員Moorlach也坦言,德國高速公路的高效率與低事故率和當地駕駛良好的駕駛習慣與駕駛禮儀有很大的關係,而這是加州地區駕駛還需要培養的部分。這能夠考慮透過不同等級的駕照或者牌照來控管,而為了防止慢車擋道造成的潛在危險,無限速車道也可以用規定最低速限的方式來阻止龜車進入車道。

當被問到近期德國政府在討論將無限速取消並為全國高速公路設定速限的議題,Moorlach表示德國對於取消無限速的討論是基於節能減碳出發,德國相關機構評估,如果全國高速公路規範最高限速於120 km/h,預估能夠降低大約1/5的高速公路碳排量。但是加州一直以來都致力於環保與綠能的發展,因此這部分也會列入考量,而無限速舒緩交通阻塞所減少的碳排量和高速行駛增加的碳排量是否能夠相互抵消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收集來進行評估。

▲無限速當然不會是舒緩交通阻塞的唯一解方,但是也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

這項草案曝光之後,Moorlach得到的反饋大約是50比50,有一半的人害怕高速,也有一半的人樂見其成。無限速難免會被部分的人解讀成一個合法飆車的途徑,但是這位參議員認為,如果草案通過,那麼多數使用無限速車道的駕駛不會是為了飆車,而是希望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抵達目的地,他認為大部分的駕駛並不會為了想衝極速而危害自己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此外,Moorlach表示他負責的行政區Orange County當中,就有許多優秀車廠的經銷商,包括McLaren、Rolls-Royce、Bentley、Lamborghini、Ferrari等等。但是以現在的高速公路速限來說,這些性能優異的車隨隨便便就會超速,甚至不用性能那麼強悍的車,這位參議員表示自己的1996年Chevy Impala SS隨隨便便就能用2,000rpm的轉速以130 km/h輕鬆巡航。如果車輛性能不夠,自然就繼續行駛既有的限速車道,而那些能夠在更高速域輕鬆巡航的車輛,也能夠自在舒適的行駛在無限速車道,這樣就能夠預見更加順暢的車流與高速公路效率。

拉回台灣的交通環境,交通阻塞也是一大問題。但是我們是否需要透過無限速高速公路來解決?這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不過當前造成台灣許多地方道路阻塞的原因,應該可以說是普遍不足的駕駛禮儀和駕駛道德,加上許多不良的道路設計、號誌設計與速限規範,這些都是改善台灣交通環境所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政府沒有太多作為的情況下,除了人民積極督促改善之外,你我也都需要提升自身的駕車禮儀與習慣,做到不占用高速公路內側車道、路口淨空、禮讓行人等等的良好駕駛行為。

▲以台灣目前的交通現況來看,解決不良道路設計和提高駕駛素質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圖片來源:Pixabay / John M. W. Moorlach Twitter

加入粉絲團 加入好友 追蹤IG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複製連結
引用發文

請將圖片拖曳至框線內

共0則回應
回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