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評論】禁行機車為了誰?車種分流就能真正安全嗎?

3590人看過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就交通部於2017年所公佈的調查報告,截至2016年年底,臺灣境內,包括離島地區的機車登記數量為136,68,227輛,密度居於亞洲之冠。但是,機動性高,也是臺灣民眾主要通勤、通學交通工具的機車,由於缺乏汽車的潰縮區或者氣囊等被動安全防護的保護,也是風險相對較高的交通工具。於是臺灣政府在民國64年 (1975年) 時提出機車專用道與禁行機車道的規劃,透過車種分流的設計,以確保道路交通安全。不過,以車種作為分流依據,真的能確保安全嗎?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隨著臺灣產業的轉型,臺灣首家機車製造商三陽工業於1961年成立,臺灣自製機車成為可能,加上1960年代工業產值超越農業,國民所得成長,機車也開始成為臺灣民眾私人運具的首選。然而,由於機車數量飛漲,1970年代開始,道路上的機車被政府機關視為「問題」,開始擬定機車管理辦法並且籌設機車專用道,甚至在1978年首次將進行機車政策推上檯面。

汽車與機車分流的概念,已經成為道路交通規畫的主流。在1990年代土木工程學知識也大量應用在汽車與機車分流的道路交通設計,包括獨步全球的兩段式左轉等。再加上交通部於1999年提出的〈機車交通管理政策白皮書〉中,也明確訂定汽機車分流的政策方向。在臺灣主流的私人交通運具機車,就被推向了機車轉用道、機車優先道、兩段式左轉待轉區等專用、優先車道,並被禁止駛入部分道路的內側車道與快車道。但對於臺灣民眾最主流的交通工具機車的路權而言,卻是被以安全的名義而相對剝奪。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回顧最初提出以機車、汽車車種為分流依據的時空背景,在於1970年代臺灣機車數量快速成長,導至機車大量湧進道路,加上機車的機動性較高,以及部分民眾駕駛習慣與觀念不佳,使得當時機車的肇事率居高不下。於是將機車與汽車分流,其望讓汽車與機車各行其道,避免車流交織而減少意外的發生機率。但是,參酌臺灣機車使用習慣靠右設立的機車優先道與機車專用道,卻衍生出更大的車流交織問題。包括與右轉汽車、公車靠站、路邊停車等「汽車」的交織,導致機車族必須閃躲「侵入」機車道內的汽車,而被迫駛入進行機車道或者增加發生碰撞的機率,更進一步導致機車與汽車族的對立。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但機車真的是道路的亂源嗎?就研究分析指出,由於機車的加減速率大,加上體積小、機動性高,機車的超車率確實高於小客車、大貨車等汽車。但是,若以警政署公布的105年 (2016年) 交通事故案件分析來看,全年共發生305,556件交通事故,其中機車佔157,475件,廣義的汽車,包括大小貨車、大客車與營業、自小客車等,則是130,607件,雖然機車數量較高,若以事故發生率來看,汽車的事故發生率約為1.68%,機車則為1.15%,顯然小於汽車的事故發生率。但臺灣的交通規劃,還是保持汽車大於機車的思維,將機車與慢車並列,限縮機車的使用空間。雖然近來部分路段取消禁行機車,仍舊並未全面開放。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由於過去機車在道路交通法規中,被視為是「機器腳踏車」,也被納入「慢車」的一環。但隨著交通法規的修正,機車自交通法規中被視為等同於汽車,而且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汽車與機車在都會區行駛時,兩者的速率差距並不大。以往將機車視為慢車,而禁止其駛入快車道或者內車道的概念,就現實中都會區兩者的行駛速率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理論依據。不僅如此,桃園市從2016年開始選擇17個路段試辦取消內側車道禁行機車,反而讓該路段機車事故發生率下降約30%至40%,避免車流因為行駛方向與速率不同而發生交織,比起避免車種間的交織,才是維繫道路交通安全的核心。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而且,就警政署所公佈的105年 (2016年) 肇事原因的分析報告,佔交通事故最高比例的,其實是未依規定讓車,接著是轉彎不當、違反號誌管制、未保持行車間距與起步未注意其他人車安全等,以駕駛人過失為主要的交通事故發生原因。足以證明,車種混流並非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所在,駕駛習慣、是否專心,還有保持良好的駕駛觀念等,才是維繫交通安全的主要關鍵。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不過,由於機車的使用特性與汽車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差別,而且機車在臺灣私人運具所佔的比例甚高,政府對於道路環境的設計,勢必得跳脫目前以汽車為主的設計思維。重新檢討當前的道路交通設計,包括內側禁行機車、兩段式左轉、機車優先道與不同車種間的衝突等,通盤考量臺灣機車駕駛的使用習慣,重新設計臺灣道路的分流設計,看是徹底回歸車速與分向分流,或者嚴格落實機車專用道設計,避免公車、汽車等侵入,才是真正維繫機車族安全的關鍵。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編輯觀點

無可否認的,車流的分化與純化,是降低事故發生率的方法。但是分化車流的依據,該是車速、車種或者是行進方向,或許該經過更縝密的思考,包括道路的使用效率、交通使用環境、車種的特性等,都該納入參酌,才能真正確保道路交通能夠更為順暢、安全。而不是以類似看待犯罪行為人的方式,將印象中的「交通亂源」邊緣化,忽略每個用路人都有使用道路的權利這項基本要件。

加入粉絲團 加入好友 追蹤IG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複製連結
引用發文

請將圖片拖曳至框線內

共0則回應
回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