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霧散去後的完美交易?《Nissan》入主《Mitsubishi》的背後利益

878人看過

圖片來源:Nissan

圖片來源:Nissan

自4月20日爆發 油耗送測瑕疵事件以來,在全球媒體的大舉圍殺下,商譽毀損、股價腰斬下的《Mitsubishi》看似早該奄奄一息!按照日本商道的理義情節,母集團《三菱集團》也在「負起連帶責任」或「早早切割」間搖擺不定!玄妙的是,包括了最大受災戶《Nissan》與《三菱集團》,甚至是監督不利的《國土交通省》三方均在事件爆發初期三緘其口,只是迫使《Mitsubishi》倉促認罪的舉動也令人相當不解。

圖片來源:Mitsubishi

圖片來源:Mitsubishi

如今,隨著Nissan以2370億日圓﹝約折合新台幣714億元﹞購得其34%的股權,才讓看似雪中送炭的檯面下交易輪廓逐漸明顯!單究帳面數字上面來看,2370億日圓的資金挹注仍不足彌補Mitsubishi股價瞬間蒸發約2688億日圓的缺口,34%看似站穩最大外資股,但是從新聞最新釋出的公開聲明中得知,原三菱集團嫡系持股佔比預計將釋出7.7%的配比,綜合加總預估仍有28.07%的佔比,加上集團個人戶配股比例仍相當高以及三井財團的斡旋,與其說Nissan亟欲取得政策的話語權,不如說彼此間早有默契。

圖片來源:Mitsubishi

圖片來源:Mitsubishi

在市場的資源層面上,Mitsubishi成車的整體利潤可說是每況愈下,加上品牌聲望又因造假事件而成為不折不扣的「帶罪者」,是否真如日媒所預估《Renault-Nissan》加總Mitsubishi可達全年960萬輛銷售規模?在筆者看起來都是哄抬聲勢的官方話術!反倒是中國市場的勢力整合看似促成本次結盟的最大誘因。

▼經歷先前車體設計安全隱匿事件,在北美市場僅能守住年銷9萬輛的水準。

▼東協乘用SUV市場的影響力勢必也有助於Nissan走出南亞困頓。

圖片來源:Mitsubishi

圖片來源:Mitsubishi

據了解,Mitsubishi在中國的市場利潤可分為「成車販售」與「引擎動力模組供應」兩塊,在乘用房車部分是由《福建汽車集團》﹝Daimler-Benz﹞傘下的《東南汽車》主導、乘用SUV車款則是由《廣州汽車集團》所掌握。

▼中國市場背後的龐大利益似乎才是促成本次合作的主要誘因。

圖片來源:東南三菱

圖片來源:東南三菱

圖片來源:廣汽三菱

圖片來源:廣汽三菱

圖片來源:航天三菱

圖片來源:航天三菱

而在引擎動力模組部分則是由《長安汽車集團》傘下的《航天三菱》負責,雖然在乘用車銷售規模上逐年衰敗,但是在動力供應市場上,航天三菱可是在二、三級城市中的自主品牌供應率擁有近5成的市佔率表現,這還不含技術認證的專利費用,背後的龐大的利益也令中國汽車集團間的爭奪更為暗潮洶湧。

▼如果可以進一步促成與北汽、長安等集團的結盟,勢必對於東風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有所提升。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圖片來源:King Autos

值得一提的是,Renault-Nissan倚重的中國合作夥伴《東風汽車集團》一心想整併東南汽車,旦隨著《北京汽車》﹝Daimler AG﹞整併福建集團資源後,無論是集團背後的官股結構還是資源均不是東風集團可以比擬!然而,藉由本次技術性的結盟關係,無疑為東風汽車、北京汽車、長安汽車三大集團建構起強韌的溝通橋樑,品牌勢力重新洗牌後的局勢不僅相當可觀,這場跨國際、跨品牌的資源整合也可說是相當浩大。

▼兩肇集團間親密關係不僅止於輕自動車的開發領域。

圖片來源:Renault-Nissan

圖片來源:Renault-Nissan

在品牌關係部分,三菱重工一直是Nissan主要的引擎、特殊零組件供應商,以東瀛戰神-《GT-R》為例,包括了渦輪結構、鑄造連桿插銷、輕量化汽門、前後懸吊搖臂力桿…等重要配件都是出由三菱重工操刀設計製作,雙方在契約文字的關係上似乎僅有輕自動車K-Car委託製造,但品牌間的友好關係早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畢竟在造車的技術層面上,Mitsubishi仍具備絕對的宰制力!因此,本次事件造假的究竟是「油耗」還是「股價」也值得我們深深省思。

▼選在品牌年度結算報告前宣告合作關係,總覺得是精心安排好的橋段。

圖片來源:Nissan

圖片來源:Nissan

無巧不巧地,Renault-Nissan集團不僅急於其他K-car車廠公佈複審報告前公開此次結盟合作案,集團總裁《Carlos Ghosn》也順勢在結盟記者會後品牌年度結算報告中宣佈了品牌「Power 88」中長期計劃的嶄新施策!緊湊的節奏以及大量的話題轉移,也似乎有為國土交通省監督不公的議題進行掩護。

▼最終,國土交通省仍未公佈高速惰行法與現行驗測法規差異的實際做法,也令人存疑官方的公信力何在。

圖片來源:日本自動車研究所

圖片來源:日本自動車研究所

當然,上述的論點僅是筆者個人對於整起油耗事件發生至今所觀察到的疑問與現況分析,隨著5月底完成完成股權轉移與登記後,Nissan入主Mitsubishi的合作案也正式塵埃落定,後續的變化如何仍需要時間驗證筆者的猜想。

▼在集團不斷整併資源的驅使下,僅存的獨立車廠勢必如坐針氈。

圖片來源:Mazda

圖片來源:Mazda

可以發現的昰,在一片策略聯盟的催化下,日本車廠僅剩下《Honda》與《Suzuki》仍維持獨立車廠的體系運作,未來在品牌的發展強度能否抵禦大財團結盟後的鯨吞蠶食也值得觀察。

加入粉絲團 加入好友 追蹤IG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複製連結
引用發文

請將圖片拖曳至框線內

共0則回應
回最上層